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當代世界與當代文學03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後殖民文學(Post-Colonial Literature)、與大英國協文學(Commonwealth Literature)

雖然說要把英語世界寫完的話,其實是應該把美國的部分給補完的,但是無奈我對於寫美國的部分還沒有什麼FEEL,所以就先暫時跳過了。

這篇文章的話,目前是暫定為「當代世界與當代文學」系列的最後一篇,如果等我以後有FEEL我會再回來寫美國篇。

那麼這篇文章的內容與主題,將會以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與後殖民文學(Post-Colonial Literature)作為主題,也會提及大英國協文學(Commonwealth Literature),並且也會是一個有一定篇幅與質量的文章。




*I:這篇文章主要是以歷史交錯文學為主,但是在內容方面,歷史的部分會佔有比較大的比重。

*II:這篇文章的成形,主要來自我以前上課的時候所累積下來的知識與資料,如果有寫錯的話,還希望能不吝指出。

<當代世界與當代文學03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後殖民文學(Post-Colonial Literature)、與大英國協文學(Commonwealth Literature)>

[I.定義:何謂後殖民文學與大英國協文學]

1.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的定義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的認識,往往是伴隨著我們對於戰後(Post-War)與後帝國主義(Post-Imperialism)的認識。

首先要注意的是,其實後殖民主義與後帝國主義這兩個概念,都是在WWII結束之後誕生的產物。

而在後殖民主義這一塊來說,最著名的自然就是諸如英法這類的老牌資本國家,在WWII結束之後面臨的殖民帝國崩垮。

由於英法在WWII的時候,提出了民主與自由的口號跟納粹進行對抗,因此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必須在WWII結束後實行他們民主與自由的概念尤其印度從英國獨立,更是與此脫離不了關係。

以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雖然用了將近兩個世紀才變成日不落帝國,不過英國殖民帝國的崩潰卻只用了一個世代的時間。

而在英國的這些殖民地與從屬國從原宗主國獨立之後,他們各自在國際政治環境中尋找自己的定位,並且有些與英國切割、有的則是與英國當友邦。

然而即便這些國家從英國獨立出來,但是這些國家卻也已經在社會與文化上受到了英國的影響,並且也留下了軌跡。

而所謂的後殖民主義,自然就是指在研究這些國家的時候,所涉及的針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留下的影響的研究。

很多時候,後殖民主義學者所研究的,其實都是一些國家在遭到殖民之後,根本的社會上所造成的影響這些研究,往往涉及國家與人民。

也是因為這樣,後殖民主義的範疇不只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也常常包含哲學、社會學、意識形態、與地理政治。

至於後殖民主義的研究領域,最常被研究的國家/地區,其實就包含中東、非洲、以及亞洲。

2.      後殖民文學(Post-Colonial Literature)與大英國協文學(Commonwealth Literature)的定義

相較於在定位上以社會科學為主導的後殖民主義,我們口中所謂的後殖民文學(Post-Colonial Literature),是屬於文學性比較高的領域。

以地理的層面來說,後殖民文學主要是發生在的曾經被殖民,並且後來宣告獨立建國的國家而這樣的意義,指的自然就是廣義的後殖民文學。

不過就狹義的定義來說,後殖民文學主要指的是以將政治與文化獨立作為主題,並且也會針對殖民主義之類的議題進行指涉的作品。

而所謂的大英國協文學(Commonwealth Literature),所指涉的就是曾經被英國所殖民,並且後來獨立建國的國家之作者出產的作品。

只是一般來說,大多數人會直接用後殖民文學來涵蓋相關領域的研究,反而會使用大英國協文學這個概念者其實反而越來越少了。

只是這篇文章雖然說是將後殖民文學作為主題,但是在內容的方面,其實是會以大英國協文學作為探討對象。

[II.大英國協文學:誕生的因素與表現方式]

1.      大英國協文學誕生的因素01:語言

如果你利用武力攻佔了一個國家/區域之後,你想要徹底的駕馭這個國家/區域的話,你會怎麼做?

在大航海時代與文藝復興時期,統御了中南美洲與半個北美洲的西班牙帝國,給了一個我們如今都還能看到的答案語言。

西班牙帝國在統御了中南美洲與半個北美洲之後,將西班牙語引進到了他們的殖民地,並且以此改變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社會。

由於會西班牙語的西班牙征服者成為了社會的主宰者,因此西班牙在根本上讓西班牙語用這種政治的方式,溶入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社會。

而正如同西班牙的強行引進語言的方式,英國在一手建立了讓他們自豪兩個世紀之久的日不落帝國之後,也採用了相同的方式。



英國作為殖民地社會的主宰者,將英語引進的殖民地的社會,並且也利用作為殖民者用英語來作為教育工具。

事實上,許多英語後殖民主義文學(大英國協文學)的作家,大抵上都是讀英文長大的對於他們而言,英語基本上是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主要語言。

2.      大英國協文學誕生的因素02:文學作品

我們都知道英國在主宰殖民地的社會的時候,就是用英語作為主宰的工具,但是語言並不僅僅是他們的工具。

因為英國在殖民地社會的時候,為了要向殖民地教育何謂「文明」的時候,往往會用上另外一種工具英國出產(有時候也會包含歐洲出產)的文學作品。

這也在殖民地社會,造就了一種讀者群現象許多殖民地出身的人,都是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閱讀諸如沃斯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濟慈(John Keats)、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之類的英國名家的作品的。

由於英國是以殖民者的身分君臨於殖民地社會,因此如果英國想要在文明與文化上展現優越的話,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英國出產的文學作品了。

自認作為上位者的英國,於是將文學作品當成是帝國統治的模範,並且也將這些文學作品用在教育殖民地出身的人們。

於是殖民地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只是將學習英文作為主要目標,閱讀這些帝國出產的文學作品也成為了他們學習的物品。

3.      大英國協文學的表現方式01:社會文化的描繪

所以從上述所提及的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大英國協文學的誕生,源自兩個殖民地時期的因素一是英語的學習,二是英國文學作品的吸收。

然而在大英國協文學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都具備了一個特質這些作品都是以出產國的社會文化為主,而且也都會或多或少論及政治與意識型態。

當然了,這樣的現象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學反叛或許這些作家的目標,也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他們所在的社會。

這也是為何魯西迪將印度社會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亞特伍德與渥克將加拿大的風光描繪得有聲有色他們所想要表現的,其實都是他們各自所在的社會。

雖然說這些大英國協文學作家之中也存在特例,不過他們其實都是有著各自的寫作模式有些人著重於地區寫實、也有著重於社會批判,有的採用恐怖小說的形式、也有的採用嘲弄小說的形式。

4.      大英國協文學的表現方式02:文學作品類型

每一種文學類型,其內部都存在有不同流派打從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開始,乃至現代主義與當代文學,都是這樣子。

而正是大英國協文學在地理層面上,擴及曾經為英國殖民或是從屬的國家與地區,因此更是有這樣的現象。

有一位學者在研究後殖民文學的時候,曾經提出過自己的觀察後殖民文學在文風的傾向上,往往比正規文學落後將近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

假如我們真的想要映證這個理論的話,我們也的確可以找到一些證據後殖民文學中,可以看到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喬埃斯(James Joyce)的影子。

但是當我們印證了該理論的時候,問題就出在這邊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後殖民文學有比較低端嗎?

我們不能說這種文風的複製,會讓正規文學顯得比較高端,或是讓後殖民文學顯得比較低端。

因為說到底,這其實也是文學中,一種無法忽視的情況在一個人能夠產出某種文風之前,對於該文風的了解與認識是絕對必要的。

這樣子的情況,其實也剛好就是大英國協文學的情況如果沒有先認識某種文風的話,當然不可能產出符合標的文風的作品。

雖然對於後殖民文學作品的觀察,有的時候常常會淪為調侃與批判,認為這些人還是停留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

不過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可以視為是前代文風的復興而且這些前代文風也在我們面前,被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

[III.大英國協文學:地區與作家]

那麼在把文化與社會的層面了結之後,接下來的部分,自然就是要論及大英國協文學的名家了

1.      非洲國家地區

以英國在非洲的前殖民地來看,最具備大英國協文學/後殖民文學潛力的兩個國家,大概莫過於奈及利亞(Nigeria)與南非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Africa)了。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奈及利亞與南非共和國(簡稱南非)都在獨立後,很明顯的繼承了英國殖民時期所留下的問題。

A.      南非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南非在1948年開始實施種族隔離(Apartheid),並且直到1991年才結束種族隔離但是種族隔離政策,卻是將英國殖民時期白人為主宰的政策完整具體化。

在南非的種族隔離時期(Apartheid Era),白人與有色人種的生活範圍是被隔離開來的,而且有色人種也不具備參政權簡單來說,就是讓白人主宰南非社會。



面對南非種族隔離的文學批判,最初的起頭者之一大概是以布林克(André Brink)為首,用南非荷蘭語(Afrikaans)寫作的六零年代運動(Die Sestigers)

六零年代運動的成員,主要都是在巴黎接受教育,並且也主張要能夠突破過去的文風,從而與歐洲的新形態文風結合。

而在主題方面,六零年代運動在寫作上常常是以批判種族隔離時期的政策與南非政府為主,並且也致力於引進英國與法國作家的文風。

不過最奇爬的地方,大概就是六零年代運動在語言方面的成就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六零年代運動其實促成了南非荷蘭語為寫作語言的興盛。

除了六零年代運動,南非的名家也包含南非的白人女性作家,這些名家中則是包含了戈迪默(Nadine Gordimer)

戈迪默在寫作上,其實是以英文作為寫作的語言,而且也同時是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而在作品的主題上,戈迪默則傾向於以種族隔離時期與種族隔離結束後的南非作為主題,並且也常常會涉及種族、政治與權力。

B.      奈及利亞(Nigeria)

相較於南非,奈及利亞其實是個比南非還要悽慘更多的國家只要看看奈及利亞內戰(Nigerian Civil War),我們就能了解其中的原因了。

當英國殖民奈及利亞的時候,奈及利亞還稱不上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由三個(到將近三百個)不同群體所組成的地區。

然而當英國在非洲地區爭取獨立的時候,英國很隨便的就開始亂圈地,然後開始隨隨便便的成立國家於是內部有多個相互敵視的族群的奈及利亞,就這樣子誕生了(盧安達內戰的發生,也是因為比利時做了相似的事情)

在奈及利亞建國之後,奈及利亞北方的穆斯林勢力與奈及利亞南方的基督教勢力開始起爭議,而當時則存在三種最強勢的族群伊格柏人(Igbo)豪撒芙拉尼人(Hausa-Fulani)與約魯巴人(Yoruba)

由於北方的豪撒芙拉尼人在遭到殖民以前,是屬於高度專制的穆斯林群體,因此英國人其實傾向於藉由穆斯林領袖間接統治豪撒芙拉尼人。

西方的伊格柏人因為受英國殖民統治影響,所以相比於相對落後的豪撒芙拉尼人,伊格柏人其實比較有受教育。

但是相比於只接受半套殖民統治影響的伊格柏人,南方的約魯巴人可以說是完美的承襲了英國帶來的歐洲官僚體系,因此在社會上與歐洲最為相近。

然而在奈及利亞獨立之後,英國人故意把政權轉移給了北方群體,而且剛獨立的奈及利亞聯邦政府經濟體質極度脆弱,甚至在獨立之初英國其實還握有奈及利亞四成的外貿收入。

除此之外,奈及利亞的內部種族衝突也導致伊格柏人被奈及利亞聯邦政府武力霸凌(雖然準確來說,其實已經是到了種族清洗地步了),於是伊格柏人在奈及利亞混亂之際決定擺脫奈及利亞聯邦政府。



比亞夫拉(Biafra)—企圖與奈及利亞聯邦政府切割的伊格柏人,在成立了這個國家之後,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與奈及利亞聯邦政府對槓。

由比亞夫拉掀起的奈及利亞內戰,最後戰敗的自然是比亞夫拉雖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比亞夫拉本身不具備奈及利亞聯邦政府擁有的力量,但是卻也是因為英國在內戰中作梗,以及比亞夫拉領導階層的迂腐而敗亡的。

最後比亞夫拉被再次併入了奈及利亞聯邦政府,但是對於曾建立了比亞夫拉的伊格柏人來說,比亞夫拉卻成為了破滅的幻夢而奈及利亞內戰,也影響了足足將近兩個世代的作家。

曾經獲得大英國協詩歌獎與布克獎的奈及利亞作家.阿切比(Chinua Achebe),可以說是直接受到奈及利亞內戰影響者。

阿切比在自己的短篇故事中,傾向於以平民的角度切入奈及利亞內戰,並且也針對奈及利亞內戰的毀滅性影響進行批判以奈及利亞內戰結束後,平民在生活上的掙扎為主題的《和平》(“Civil Peace”)即是一個例子。

除此之外,阿切比也在自己的作品中關注十字宗教的影響,乃至英國的殖民對於奈及利亞社會的影響。

在阿切比之後,另外一個同樣也受到奈及利亞內戰影響的作家,則是一位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女性作家阿迪奇(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阿迪奇最有名的著作作品之一,是一本以奈及利亞內戰前後社會變遷作為主題的小說《半輪黃日》(Half of a Yellow Sun)

以奈及利亞內戰貫穿劇情的《半輪黃日》,其實是具有強烈的政治性的作品作品中就提及比亞夫拉領導階層的腐化行徑,而且也對於光說不練的奈及利亞知識分子與中產階級批判。

除此之外,《半輪黃日》在主題上其實也涵蓋了社會階級、種族、性別之間的權力關係,而且也論及英國殖民對於奈及利亞的負面影響。

不過最有趣的地方,其實莫過於《半輪黃日》的敘事角度,主要是以平民與女性為主或許在作者的概念裡,平凡的小老百姓才是推動歷史的人。

而在小說寫作以外,阿迪奇其實也致力於提倡消彌對於非洲國家的偏見,乃至對於非洲文學與作家的推廣,而且也時常探討英國殖民對於奈及利亞的影響。

2.      印度(India)

當印度最初成為了英國的勢力範圍的時候,印度仍然是個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的地區,並且在統一之後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

利用地區紛爭,從而在對方統一之後將對方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是英國為了企圖在政治上逐步控制印度,而使用的方法。

雖然印度在成為英國的保護國之後,還保有原本的君主制制度,不過英國最後在十九世紀後期將印度直接併入國土之中當時英國為政的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因此得到了「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的頭銜。

然而好景不常,歷經了WWIWWII的英國因為中央殖民政府的力量變得脆弱,再加上甘地(Muhatama Ghandi)帶領的印度反抗運動在WWII之後發酵,印度終於也開始走上獨立的路。

於是英國在1947年通過《蒙巴頓法案》,承認印度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並且也讓印度因此成為了不受英國中央政府控制的主權國家。



雖然印度獨立了,但是英國卻留下了一個大問題印度本身是種族與宗教非常複雜的國家,而且英國因為隨便將原本的印度殖民地變成了印度巴基斯坦與孟加拉三個國家,也因而為日後的疆界與宗教爭議埋下種子。

除此之外,英國雖然把官僚體系與法治制度帶入了印度,但是自傲如英國人卻也還是無法在殖民印度的時候將一個東西抹消早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就已經主宰了印度社會數百年之久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

將印度所有人硬生生地劃分為貴族、戰士、平民、與賤民四個階級的種姓制度,是伴隨著印度教產生的階級系統,而且也是在身心靈上都主宰著印度所有人的一個社會系統。

而且除了種姓制度以外,印度也存在與宗教有關的奇特現象伴隨著特定信仰產生的神棍,以及因為特定信仰產生的迷信現象。

印度十分有名的作家之一的魯西迪(Salman Rushdie),雖然曾經產出過以印度獨立作為題材的作品《午夜的孩童》(Children of Midnight),但是他老兄卻也常常以印度內部的宗教亂象作為批判題材。

其中一個十分有名的宗教批判題材作品,就是魯西迪批判迷信寫的短篇故事《先知的頭髮》(The Prophet’s Hair)一個講述一小搓被視為聖物的穆罕默德遺留的頭髮,是怎麼造成社會的混亂,以及產生荒唐的悲劇的故事。

3.      加拿大(Canada)、澳洲(Australia)、紐西蘭(New Zealand)

在英國殖民帝國時期,作為最傳統的殖民地的紐澳加,其實早在WWI之前就已經宣告初步獨立了。(只是要等WWI之後才正式獨立,而且還更是要等到WWII之後,才會完全在政治上脫離英國)

不過也因為紐澳家是英國最傳統的殖民地,也因此這三個國家其實在我們看來,是有著非常強烈的殖民地色彩的。

A.      加拿大

位於北美的加拿大雖然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加拿大以南卻是另外一個足以與英國匹敵,在WWII之後崛起的強權國家.美國。

對於加拿大的地理與歷史,就有一位加拿大的作家說過加拿大不論是在建國之前,還是在建國之後都深受外國影響,因為加拿大不只被英國殖民統治,也被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影響。

加拿大雖然也是最初的時候,英國所統治的北美殖民地的一部分,但是英國是在十八世紀後期的時候才將法國在北美的勢力掃掉,並且也因此才能逐步對加拿大實施殖民統治。

事實上,加拿大其實在WWI之後就已經脫離英國,但是加拿大要在政治上完全脫離英國要等到WWII結束之後。

而加拿大因為是英國的傳統殖民地之一,因此加拿大基本上除了原.法國勢力統治的魁北克(Quebec)說法文以外,官方語言其實是英文。

在後殖民文學的加拿大區塊中,其中一個非常有名的流派,就是南安大略古堡流派(Southern Ontario Gothic)

南安大略古堡流派的作家,傾向於將故事設定在加拿大的多倫多(Toronto)南安大略(Southern Ontario)一帶的工業城市,並且也常常以記錄性質的方式描繪該地區。

許多南安大略古堡流派的作家常常都會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繪種族性別宗教與政治議題,而且有時候也會在作品中以人性的黑暗或是恐怖意境為主題。

不過以總體來說,南安大略古堡流派的作家都被歸類於是以日常生活為主題,而且寫實主義色彩十分強烈的群體。

在南安大略古堡流派的作家中,最有名的兩者就是都有得到過布克獎的亞特伍德與蒙路。

其中亞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以對於加拿大的研究著名,而且本身也傾向於在作品中以性別政治與權力作為主題。

而在一些亞特伍德的作品中,亞特伍德也會以傳統恐怖小說作為題材,並且也會在作品中加入實際與虛構的城市。

至於蒙路(Alice Munro)則是傾向於在短篇故事中描繪加拿大的鄉村城市,而這些鄉村城市都是稱不上十分富裕的地方,並且也都是處在二十世紀初現代性與過去交錯的地方。

不過蒙路也因為時常以女性角色作為第一人稱敘述,而且也經常以女性的角度與經驗讓故事鋪陳,有些時候也被視為是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家。

B.      紐西蘭與澳洲

紐西蘭與澳洲會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雖然一部分可說是庫克船長的海外冒險的結果,不過主要還是肇因於英國在十八世紀的海外擴張。

紐澳兩國與加拿大一樣,都是在WWI之前就已經分別初步獨立成為澳大利亞聯邦(Australian Commonwealth)與紐西蘭自治領,但是卻要等到WWII過後才會在政治上從英國獨立。

然而紐澳兩國基本上都在獨立以前與獨立過後,遇到過與原住民之間協調的問題,但是卻是在不同的情況下遇上的。

紐西蘭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英國殖民政府與毛利人爆發土地爭議,結果最後是英國殖民政府將毛利人的土地沒收。

然而澳洲的情況,卻比紐西蘭更嚴重澳洲因為實施種族同化政策,結果導致大量的毛利人被迫同化與隔離,並且因而形成了失落的一代。

以整體來說,與加拿大一樣作為傳統英國殖民地的澳洲與紐西蘭,基本上也都是大英國協文學的產地。

澳洲的作家傾向於以作為澳洲人的身分認同作為主題,而且一些作家也會將澳洲景緻與風光,乃至移民與民主的歷史,作為寫作的主題。

澳洲的詩人穆瑞(Les Murray)傾向於以急促與嬉鬧性的文風寫作,也常常結合英國與歐洲的詩詞船寫作模式,並且也被認為是澳洲文化的表現。

而紐西蘭的作家雖然整體來說並沒有非常明確的主題,不過可以說是紐西蘭文學的先河的現代主義女性作家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則是以許多將女性做為主角的作品為人所知。

4.      其他地區與移民

A.      中東(The Middle East)

英國首次以殖民帝國勢力踏入中東的時候,約略是十八世紀末期與十九世紀初期之間,在地中海追著拿破崙四處跑的時候。

隨著後來英國為了與沙俄對抗,英國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也涉入了中東,並且也會在未來WWI前後涉入中東。

說到底,英國之所以幾度跑進去中東,當然是為了利益而且講得難聽一點,其實都是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而涉入中東事務的。

英國最初在十九世紀涉入中東的時候,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巴林等國家就已經與英國簽訂條約,並且成為了英國底下的保護國。

而在WWI之後,當原本統御著中東的鄂圖曼土耳其(Ottoman Turkish Empire)崩潰之後,英國從當時的國聯那邊取得了相當於現在巴勒斯坦伊拉克與外約旦的委託統治權力。



然而英國在中東的擴張,卻受限於中東複雜的政治系統與族群分布,而且這些問題其實也讓英國一個頭兩個大。

雖然最後這些被英國殖民或是保護的中東國家,都會在WWIWWII之後宣告獨立,但是英國基本上還是打算在原本的中東勢力範圍內部滯留。

不過十分有趣的是,即便像是中東這種英國搞擴張卻弄得自己一蹋糊塗的地方,也還是有能夠算是大英國協文學的作家的。

出身伊朗的英國殖民官員家庭的萊辛(Doris Lessing),是個早期以社會主義寫實作品活動的女性作家,而且後來也是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萊辛的一些作品以性別與性別之間的權力關係作為主題,而且也因為受到早期參與共產黨影響的緣故,有些時候也以反烏托邦主義題材寫作。

在萊辛的一些其他作品中,她也傾向於以女性的角度來寫作,或是檢視女性在社會中的樣子,並且也被視為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家。

B.      加勒比海地區(The Caribbean)

英國最早以殖民帝國涉入加勒比海地區,是在十五世紀英國與西班牙之間軍事對立,德雷克(Francis Drake)跑進加勒比海地區搶西班牙商船的時候。

除了英國以外,加勒比海群島其實也被西班牙法國荷蘭美國的勢力進駐,而英國的勢力則是包含牙買加巴哈馬維京群島等地方。

而對於英國來說,加勒比海地區其實是個大寶庫因為加勒比海地區其實盛產甘蔗與蔗糖,而且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的蔗糖農莊。



只是在英國宣布蓄奴是非法行為之後,許多被解放的農奴都反叛了原本統御他們的蔗糖農莊的主人,而英國大多數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也在WWII之後就宣告獨立。

一般認為加勒比海地區的後殖民文學先河,是二十世紀初出身於此地的女性現代主義作家莉絲(Jean Rhys)

莉絲的一些作品都是以加勒比海地區與英國為背景,但是她最有名的作品,卻是可以被視為夏洛特.布朗特(Charlotte Bronte)著作的簡愛(Jane Eyre)二創改寫作品《藻海茫茫》(Wide Sargasso Sea)

重新為簡愛》中的角色塑造另外一個新的形象的莉絲,因為這樣的作品而翻轉了原本布朗特的作品中帝國主義的色彩,而且《藻海茫茫》也可說是同時帶有強烈女性主義與後殖民文學色彩的作品。

除了莉絲以外,出身於安地瓜(Antigua)的女性作家.金凱德(Jamaica Kincaid)也是以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作為主題,而其作品也常常探討種族與階級。

後起的劇作家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經常以加勒比海地區的歷史作為主題,也致力於用自己的戲劇重現西印度地區的民俗文化。

而牙買加(Jamaica)的西斯特蘭戲劇團(Sistren Theatre Collective)則不只將牙買加方言與民俗文化用於戲劇,也女性歷史種族與帝國主義作為探討之主題。

C.      移民者

基本上,英國的文壇雖然有不少土生土長的英國作家,但是許多的移民卻也將他們原本出生地的文化帶入了英國文壇。

這些移民作家帶來了全新的字詞與寫作模式,也帶來了新的身分認同,更是在文壇中創造了一個跨種族與跨文化的世界。

雖然說移民文學(Emigrant Literature)有的時候也被視為後殖民文學,但是此處列舉的部分,可以算是廣義的大英國協文學的一部分。

移居英國的日本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經常以過去作為主題,而他也經常以第一人稱的寫作,來帶出人物的性格,也藉此慢慢揭露他們的缺陷。



而石黑一雄最為有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以WWII之後逐漸沒落的英國貴族為主題的長日將盡 (The Remains of the Day)一個以老管家作為第一人稱,講述一個英國名門在WWII之後,因為被社會淘汰而逐漸崩垮的小說。

而另外一個與石黑一雄齊名的英國移民作家,則是出身加勒比海地區的作家.奈波爾(V. S. Naipaul)

奈波爾雖然以自己的小說與旅遊雜記而聞名,不過他卻也因為對於第三世界的偏頗描述,而也容易惹來一些爭議。

<後語>

雖然原本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打算要將愛爾蘭也置入文章中,但是因為受限於篇幅與力氣的緣故,因此後來就打消了那個念頭。

這篇文章在篇幅上雖然廢話可能有點多,但是我已經盡可能從自己以前上後殖民文學課程的資料,刪減不少東西了。

因為篇幅的緣故無法提及法農(Franz Fanon),雖然是有點可惜,不過或許等我哪天有空,我再來另闢篇幅來寫一些我所漏掉的東西。

那麼這篇文章應該會是「當代世界與當代文學」系列的最後一篇,至於下一個系列的文章的話,應該會先以文藝復興為主題。


幻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